青岛海牛张冬谈俱乐部运营:理性回归下,青训与联赛发展待破局

青岛海牛俱乐部总经理张冬日前接受采访,就俱乐部运转以及中国足球相关情况发表了看法,其言论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当下中国足球在俱乐部运营、青训以及联赛发展等方面的现状与困境。

理性回归:俱乐部投资趋于平稳

2024赛季,海牛俱乐部投入约1.2亿元,投资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。俱乐部投资方青岛中能集团投入占比接近一半,财政扶持与奖励达4000万元,中超参赛分红约1500万元,票务及商业赞助等2000万元。这种多元化的资金来源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俱乐部对单一投资方的依赖。尤其是财政扶持与奖励、中超参赛分红以及商业赞助等渠道的拓展,显示出俱乐部在寻求自身发展与社会支持、市场运作之间的平衡。

与“金元时代”职业联赛的疯狂投入相比,如今各俱乐部在投资上回归理性,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。在“金元时代”,俱乐部为了追求短期成绩,不惜高价引进外援和内援,导致球员身价虚高,俱乐部运营成本急剧上升,最终陷入财务困境。而如今理性投资的回归,有助于俱乐部更加注重自身的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,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消费。

运营困境:主要依赖投资方“输血”

然而,张冬也指出,尽管投资回归理性,但球队运营依然步履维艰。目前,俱乐部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依赖于投资方的“输血”,其他收入渠道的贡献相对有限。以中超参赛分红为例,其中版权费收入分成约55万元,在俱乐部收入中占比较低。与职业化运营成熟的欧洲五大联赛相比,中国俱乐部在版权费收入这一块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

这种过度依赖投资方的运营模式,使得俱乐部在面对市场变化和投资方战略调整时,缺乏足够的抗风险能力。一旦投资方减少投入或撤资,俱乐部就可能面临生存危机。而且,这种模式也影响了俱乐部在青训方面的投入。青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,但在当前俱乐部运营困难的情况下,很难保证青训的持续投入和发展。

青训反思:人才培养之路任重道远

张冬提到年轻国脚王钰栋时,既感到欣慰,又感到悲哀。欣慰的是终于出现了一个比较优秀的球员,但悲哀的是目前只有一个王钰栋。这反映出中国足球青训存在的问题。多年来,中国足球在青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,但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却寥寥无几。

青训是足球发展的基石,只有建立起完善的青训体系,培养出大量优秀的足球人才,中国足球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。然而,当前中国足球青训面临着诸多问题,如青训机构质量参差不齐、教练水平不高、球员选拔机制不完善等。这些问题导致青训效果不佳,无法为国家队输送足够多的优秀人才。

张冬认为,如果联赛发展健康了,俱乐部运营可持续了,国家队冲击世界杯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。这深刻地揭示了联赛、俱乐部和国家队之间的内在联系。只有建立起健康、可持续的联赛体系,俱乐部才能稳定运营,加大对青训的投入,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球员,从而提升国家队的实力。

中国足球在俱乐部运营、青训和联赛发展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。要实现中国足球的崛起,需要各方共同努力,推动俱乐部运营模式的转型,加强青训体系建设,促进联赛的健康发展,让中国足球走上科学、规律的发展道路。

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
验证码: 匿名发表